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18拥国内排名前三的搜索引擎市场,同时有着MAU超4亿的360浏览器
为了给转方式、调结构留出足够空间,东部各省份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食品价格下降0.4%,非食品价格上涨0.3%。水产品和鲜果价格均下降0.9%,合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约0.04个百分点。
其中,服装价格上涨2.5%,鞋类价格上涨2.0%。据测算,在10月份3.2%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约为0.9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2.3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价格同比下降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2.5%。其中,旅游价格上涨8.4%,教育服务价格上涨2.8%,文娱费价格上涨2.0%,文娱用耐用消费品及服务价格下降3.1%。
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6%。其中,住房租金价格上涨4.5%,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上涨1.5%,水、电、燃料价格上涨0.6%。譬如,会涉及到国企改革,但可能会像以前一样,只是泛泛而谈,摩根大通驻香港的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音)说道。
这当中也有例外,10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便没有作出重大改革决策。但观察人士认为,会议声明的基调和详略安排能透露出政策的侧重点。外界普遍认为当局不准备对主导金融、能源等行业的国企巨头动刀,也不会任由陷入困境的企业破产。但在财政、土地改革等一些关键领域,他们将会大篇幅地详细阐述。
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称,自1970年代末改革以来,各届政府一直强调经济增长速度是首要任务,无一例外。通常这类会议声明涉及方面广泛,经常刻意地模棱两可。
外界普遍预期,紧随而至的举动不会像1994年那么大刀阔斧,但也不会像10年前那样无所作为。最后,更重要的是当局在接下来六个月至一年内的举动。但问题是如何才能判断这次是否要动真格。中国政府将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定为7.5%,为1990年代末以来的最低增速。
这是10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得出的结论。以往,三中全会一直是中国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譬如1994年出台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铺平了道路。过去30年,中国GDP每年都以双位数增长。中国新一届领导层的实际行动将最终验证其改革的胃口,而将于11月9-12日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此提供一些早期线索。
这从今年早些时候出台的新举措中便可见一斑。因此,侧重点将是剩下的议程:金融、财政、土地和行政改革、资源价格、社保改革、向民营和外资企业开放受保护的行业。
这么多事情汇在一起,需要全面统筹,因此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任何重大举措都会受到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副主管Markus Rodlauer对路透说。当时,中国经济可能大规模放缓引起投资者担忧,中国政府宣布出台了小规模、有针对性的措施支持经济,而没有采取以往那种大规模刺激措施之类的举动。
新一届领导层并没有说他们不关注经济增长,但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稳增长而非高增速而当前中国面对着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政府作出适当和有力的干预。专家指出,应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探索在总量内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调剂使用编制。此外,专家提出,还应配合此次地方改革,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完善乡镇政府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对新增机构、新增人员编制方面的刚性约束。地方政府应把职能和权力的清单重新理一遍,而不是首先考虑调整哪个机构。
行政审批,是一种带有明显事前监管特征的门槛式监管。我们现在是在改革中寻求出路,通过改革促进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动力,通过打造行政管理的升级版,建设与中国经济升级版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抓紧制定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等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并做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的衔接。与国务院的改革方案相比,地方改革将职能转变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简政放权的基层实践,也要求地方政府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各地政府对国务院的简政放权举措,要从审批部门、审批对象、审批依据、审批内容等方面,全面对照核对,并根据不同情况对审批项目作出处理,制定细化的承接方案,确保平稳转移。
怎样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住管好,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管理作风、管理理念要求更高。近年来,一些地方在编制管理创新方面总额不突破,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向信息技术要编制的做法很有价值。高小平说,转变职能必然会出现有些事不需要人去管了,这些人就可以干其他需要加强的事。高小平认为,国务院有关部门下放的审批权力既要在下一级政府确定承接措施,又要在本系统内制定上下衔接的办法。
国家行政学院王满传教授说。特别是应根据地方基层的实际和任务要求,在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管理、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政管理等领域,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
过去坐在办公室从源头上管,现在要实地监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出台5个月后,8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
也就是说,转给市场和社会的,任何一级政府不得截留,可下放给县市政府的,应彻底下放,同时做好事中事后监管。应坚持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抓紧落实完成省级以下工商、质监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多位权威专家表示,中央政府简政放权、激活市场与社会活力的诸多努力,只有通过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能落地。在一些地方,综合设置机构的探索一直在持续,比如海南省和广东顺德的政务服务中心类改革。新一届政府在8个月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专家提出,此轮地方改革要特别吸取以往历次改革的教训,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要把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重点,着力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审批门槛降低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规范运营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要有效保障,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改进工作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乱。
其间,既要防止地方中间截流,又要防止对接管的事务过度管制,还要防止出现管理真空。政务服务平台,不能止步于几个部门窗口的物理整合,而是要发生化学变化,实现为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改革目的。
从以往的教训来看,行政编制卡得很严,不容易突破。机构调整与职责整合并行大部门制的核心,是将同一件事交由一个部门负责,最大限度地解决部门职责的交叉和分散。
发表评论